干混砂浆是一种在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材料,主要有骨料和辅料组成,骨料主要就是水泥,砂,辅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,可再分散性乳胶粉,抗裂纤维等,由于原料多,配比严格,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,当然还有由于施工不当,引起的一些问题,下面就总结下常出现的问题:
1、施工单位导致的干混砂浆质量问题
(1)施工时一次性抹灰太厚,造成砂浆开裂。应按规范施工操作,一次抹灰不要太厚。
(2)不宜在比砂浆强度等级低的基体或基层上进行抹灰施工,如确实需要,应采取分层过渡的方式进行施工,避免抹灰层开裂或空壳。
(3)不同材质交界处应采取加强网进行处理,避免造成墙体开裂。
(4)混凝土墙体抹灰前,必须用界面剂进行处理,并保持湿润。
(5)在高温、多风、空气干燥的季节进行室内抹灰时,宜对门窗进行封闭,室外抹灰采取遮阳防风措施。
(6)砂浆凝结后及时保湿养护,避免造成砂浆开裂。
2、砂浆使用时感觉较粗
砂的最大粒径一般小于3.5mm,远远小于标准规定的4.75mm,施工时工人感觉砂浆还是较粗,其实感觉较粗主要是砂浆的和易性差,施工性不好,显得大颗粒较多,主要原因在于人工砂的颗粒级配不好,往往砂的组成是“两头多,中间少”,需要补充中间区域的砂。
3、抹灰砂浆开裂、空鼓
抹灰砂浆开裂、空鼓砂浆开裂分为塑性开裂和干缩开裂两种。塑性开裂是指砂浆在硬化前或硬化过程中产生开裂,它一般发生在砂浆硬化初期,裂纹一般都比较粗,裂缝长度短;干缩开裂是指砂浆在硬化后产生开裂,它一般发生在砂浆硬化后期,裂纹特点是细而长。
塑性开裂主要是由于砂浆抹灰后不久,在塑性状态下由于水分散失快而产生收缩应力,当收缩应力大于砂浆自身的粘结强度时,表面产生裂缝。它往往与砂浆的性能和温度、环境温度以及风度等有关系。水泥用量大,砂细度模数越小,含泥量越高,用水量越大,砂浆保水性差,砂浆越容易发生塑性开裂。
干缩开裂主要由于砂浆水泥用量大、强度高导致体积收缩;施工后期养护不到位;砂浆掺合料或添加剂干燥收缩值大;墙体本身开裂;界面处理不当;砂浆强度等级乱用或用错;基材与砂浆弹性模量相差太大等。
4、砂浆出现结块、成团现象
干混砂浆生产企业原材料中的砂含水率未达到标准要求;
砂浆搅拌时间太短,搅拌不均匀;
施工企业未能按照施工要求及时清理干混砂浆筒仓及搅拌器。
5、砂浆抹面不久出现气泡
(1)添加剂与水泥适应性不好,导致反应产生气泡。
(2)砂细度模数太小或颗粒级配不好导致孔隙率太高。
6、砂浆凝结时间不稳定
因外界温度、基材差异情况等所致
(1)施工环境温度高、砂浆保水率较低、缓凝剂掺量低导致砂浆凝结时间缩短。
(2)施工环境温度降低、缓凝剂掺量过高引起砂浆凝结时间延长。须加强工地现场查看,及时了解施工信息,并及时调整缓凝剂的掺量和砂浆保水性高低。
出现异常不凝结
添加剂计量出现问题导致添加剂掺入量过大;砂浆拌合水量过大,导致砂浆出现离析、稠度过大,不凝结。
7、抹面硬化后出现表面掉砂
主要由于干混砂浆所用砂子细度模数太低,含泥量超标,胶凝材料比例少,导致部分砂子浮出表面,起砂。
8、砂浆抹面出现表面掉粉起皮
由于生产干混砂浆所用砂子太细,石粉含量较大及掺合料掺量太大,压光导致部分粉料上浮,聚集表面,以至于表面强度低而掉粉起皮。
9、抹面出现易掉落、粘不住现象
由于砂浆和易性太差,粘结力太低;施工方一次抹灰太厚,抹灰时间间隔太短;基材界面处理不当。
可以调整干混砂浆生产配合比,增强砂浆粘结力;施工时建议分层抹灰,总厚度不能超过20mm,注意各个工序时间;做好基层墙体的界面处理。
10、砂浆抹面粗糙,抹面后不好收光
砂浆的轻骨料大颗粒太多,细度模数太高,所出浆体变少,无法收光,这是由于干混砂浆用砂级配不合理,导致砂浆和易性不好。
调整砂浆轻骨料颗粒级配适当增加粉料。
11、砂浆泛碱
砂浆属于多孔材料,内部存在大量尺寸不同的毛细孔,成为可溶性物质在水的带动下从内部迁移出表面的通道。水泥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雨水浸泡,当水分渗入内部,将其内部可溶性物质带出来,在表面反应并沉淀。酸雨渗入基材内部,与基材中的碱性物质相结合并随水分迁移到表面结晶,也会引起泛白。
尽可能的控制加水量;尽量使用低碱和外加剂;优化配合比,增加水泥基材料密实度,减小毛细孔;使用返碱抑制剂;避免在干燥,刮风,低温条件下施工;可以添加高铝水泥复合使用,高铝水泥水化产物不存在氢氧化钙析晶。